当前位置:诗迈首页 >  新闻资讯  >医药资讯

反腐风暴下的“自我革命”之路

发布时间:2023-08-23       来源: 诗迈医药咨询       浏览量:273
创新才能拥有土壤,新生才能有公平机会,行业才能健康发展。

反腐败是最彻底的“自我革命”,是补钙壮骨、排毒杀菌、壮士断腕、去腐生肌,不断清除侵蚀健康肌体的病毒,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的过程,也是构建公平竟争环境的过程。

只是任谁也想不到医药行业的“自我革命”之路走的如此“鲜血淋淋”。从2014年受贿100套楼房、100个车位的“双百院长”——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,到2023年半年内,接近200位医院领导落马,超百家医药企业中高层领导人遭受审查。

如今,一场力度规模之大、涉及范围之广、触及利益之深,全领域、全链条、全覆盖的医疗反腐风暴彻底把各地药企、医疗机构的藏污纳垢展现在公众面前。

风暴之下的医药行业,A股医药板块集体受挫,制药企业人心惶惶,医药代表更是胆战心惊,处处弥漫着不安的气氛。有人高呼“天下苦高额回扣久矣”;也有人称“如此反腐,国家医疗系统可能会全线崩溃!”

但“自我革命”关键就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,即便过程会有些痛苦,但只有剜掉阻碍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毒疮,创新才能拥有土壤,新生才能有公平机会,行业才能健康发展。



01

医疗体系的“自我革命”



20世纪50年代,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为了维持公立医院生存发展,国家明确公立医院可以将药品加价15%后向群众提供。即所谓的“以药养医” 。

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,1985年我国正式启动医疗改革,改革复制了国有企业的模式,开始市场化“试水”,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,扩大医院自主权。

在以"只给政策不给钱"为主导思想,和以"建设靠国家,吃饭靠自己"为主要精神下,绝大多数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不通过各种 “ 创收” 活动维持运转。

当医生被迫或者自愿参与到“逐利”活动中,同时,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受到来自政府及其它第三机构的有效约束和监管,腐败的滋生显得有些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随着 “ 看病难、看病贵” 的问题越来越严重,呈现失控的趋势。

不可否认的是,在特殊的年代和背景下,“以药养医”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效用,使得大部分医院在国家财政相对不足的情况下,得以生存和发展,并促进了我国医学药学的进步,使中国的患者得享更高水平的医疗救助服务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当时的这种“权宜之计”已经尽显老态,出现了种种弊端。

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滋生公立医院追求利益的欲望和压力,一方面很容易给人造成“医院大门朝南开,有病无钱你莫进来”的错误印象;另一方面各科室医护人员迫于医院的经营指标压力,会在诊疗时被迫增加患者支出,导致医患关系紧张。而“公益性”本是公立医院的一个本质特征,与其背道而驰的“逐利”政策显然不适合继续维持。

于是,“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”被提上“自我革命”的日程。第一个被改革拿来开刀自然也是“以药养医”。

从2009年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》开始,围绕“以药养医”问题,国家陆续出台了“取消药品加成”、“降低医用耗材和大型医用检查检验价格”、“药占比降低到30%左右”、药品阳光采购、“两票制”等政策。

如今在监管层面开展医药反腐风暴,可以说是步步为营,深化医疗、医保、医药联动改革,是一场及时雨、是一场必要的清理。

“此次改革既是对医疗领域腐败分子的惩罚和震慑,为兢兢业业、辛勤劳动的医生证明,也进一步改善了“ 看病难、看病贵” 医患矛盾。”一位受访的医疗体系的人士,肯定了医疗反腐的成果。



02

制药企业的“自我革命”

回归创新本源



纵观全球医药产业发展史,创新药与仿制药是无法绕过的两个关键词,它们犹如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只脚,共同推进着人类医药产业的发展。

任何一款仿制药其实曾经都是创新药,而任何一款创新药也终会变成仿制药。创新药是一种传统医药体系的破坏式创新,而仿制药则是创新技术的沉淀。只有在不断破坏与沉淀中,医药发展才能逐渐获得进步。

但由于我国医药行业起步晚,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,集中度低,产值小等特点,且主要以仿制药研发为主,同质化竞争严重,想扩大销量,只能从营销下手。

据同花顺问财数据,2022年,近40家A股上市药企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的50%以上。从销售费用总金额来看,超过30亿的公司达到26家。

销售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吞噬了企业利润,去年销售费用率排名前20的上市药企仅1家实现盈利。而办会、推广等营销活动占据了上市药企绝大部分的销售费用,仅仅只有27%左右的公司研发费用率超过销售费用率。

“作为医药企业,研发新药形成壁垒才是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。在过去,研发固然重要,但却并非药企唯一的竞争手段。除了依靠研发外,销售渠道是不少药企依仗的东西”,一家受访的医药企业研发人员对这种产业发展逻辑提出质疑。

确实,这种产业发展逻辑严重打击了中国药企创新研发的积极性。当疗效不再是药品竞争最关键的核心指标,那么医药企业即便成功打造出一款创新药,它的价值可能也仍赶不上建设渠道的收益,毕竟销售渠道的成功是可以复制到众多产品的,而创新药的研发则充满不确定性。

医药产业不同于一般的生意,如果所有企业都热衷于渠道建设,那么谁又来聚焦研发创新呢?过于聚焦销售渠道犹如一个紧箍咒,它框住了中国药企的创新步伐。

如今当反腐风暴打破了营销“紧箍咒”后,药企之间的竞争必将重回疗效,企业层面也将更加注重创新。这种引导之下,药企间不再比拼销售渠道这个价值下限,而是更关注谁的产品能够达到更高的产品维度。



03

医药代表的“自我革命”

向专业化发展



上世纪90年代,外资药企进入中国,除了先进的药品,他们还带来了医药代表制度。这本来是个好制度,医药代表有专业背景,他们向医生宣传公司研发的新药,同时也收集医生临床反馈,用以改进药品。

医药代表这个职业,曾经在国内大规模引进国外药物、推动外药进院时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有统计数据显示,高峰时全国有超过300万医药代表从业者。

然而,在产品同质化严重、行业内卷等特殊背景下,“医药代表”一词逐渐与“贿赂”“推销”划上等号。一个药品、医疗器械或是设备入院靠的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对关键人物的“围猎”、“上下打点”。

往往“医药代表”为了达到目的,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。有用金钱、美色与关键人物进行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交易;有走迂回路线,从亲属、子女或身边人入手,一步一步最终把关键人物套牢;有利用关键人物的某些雅好,提供各种服务平台或机会,甚至和目标人物成为牌友或球友,成为可以无话不谈、彼此不分的朋友。

在这波医药反腐行动中,医药代表一度被卷入漩涡中,不断传出医药代表被要求配合调查的信息,也不断有医疗机构发出严禁医生与医药代表接触的通知传出。同时,全国多场学术会议延期或取消,药代的工作举步维艰。

但这也进一步促使医药代表这个行业的“自我革命”——向专业化发展,回归其核心的价值。

受访的医药代表表示“过去医药代表的销售属性较强,对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,任何专业毕业的人都可以胜任,但以后药企会更重视学术推广,对药代的要求会很高,‘学术素养要求甚至要比普通医生高’”。

通过有力度的“自我革命”,让医疗环境得到净化,让制药企业回归创新本源,让医药代表向专业化发展,让医院体系回归公益性,让新生代获得平等竟争机会,让患者在公平公正下安心就医,构建良性发展的医药医疗体系。从这些角度来看的话豁然开朗,眼前的风暴,只是为了清除障碍,迎接未来长久的光明。
在线咨询